2016年,宜春市共接待游客5298.67萬人次,同比增長37%;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31.38億元,同比增長43.4%。其中5A級景區明月山共接待游客650萬人次,同比增長44.2%;門票收入52304萬元,同比增長43.1%。
未來三年,宜春將充分發揮旅游業在服務業發展中的龍頭作用,構建“雙核三線四游”旅游格局,力爭全市接游人次和旅游綜合收入年均增速在“十三五”期間分別保持38%和40%以上,力爭2017年全市接游人次超過7300萬人,旅游綜合收入突破600億元。圍繞“建成國內一流旅游目的地和國際知名健康養生休閑度假目的地”總體目標,全力推進“六大升級”。
(1)品牌創建升級。舉全市之力推進溫湯鎮成功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國家溫泉旅游名鎮、世界溫泉健康名鎮“一區兩鎮”工作。加快推進靖安三爪侖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力爭在全省率先完成銅鼓、靖安、宜豐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新增奉新為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打造昌銅高速全域旅游示范帶。到2019年,全市新增6家國家4A級旅游景區,9家國家3A級旅游景區。
(2)鄉村旅游升級。結合旅游精準扶貧工作,開展鄉村旅游“十百千”工程。創建10個富有宜春特色的“旅游風情小鎮”,打造10個精品民宿旅游產品,三年擴充全市A級鄉村旅游點總數至100家以上,制定鄉村旅游管理人員、經營人員“百鄉千人”培訓計劃,出臺鄉村旅游建設服務行業規范,加大指導和扶持力度,帶動貧困農戶直接參與鄉村旅游發展,分享全域旅游發展成果。到2019年,新增省級鄉村旅游點1個、市級鄉村旅游點10個、縣級鄉村旅游點30個,新增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9個。
(3)產業配套升級。充實并完善“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重點建設、引進、推進或完善“一個中心、一條街區、三家酒店、五條公路,百座廁所,百種商品”,全面升級旅游產業配套。選址建設一個全市游客集散中心,一條富有宜春特色的文化商業街區,引進三家特色主題酒店,填補特色酒店空白;加快“奉新九仙——百丈” “明月山溫湯——洪江” “銅鼓永豐——瀏陽大圍山” “靖安駱家坪景區——寶峰鎮旅游公路” “昌銅高速奉新上富——高安華林”和“樟樹臨江——吳城遺址”六條旅游公路建設;繼續推進旅游廁所革命,每年新建或者改擴建旅游廁所100座左右;通過旅游商品評比活動等形式,設計完善特色旅游商品100種左右。
(4)宣傳營銷升級。持續擴大宜春知名度,以旅游形象宣傳和產品推廣為工作重點,科學整合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力爭讓更多的游客知曉宜春、了解宜春、旅游宜春、留在宜春。不斷開拓客源市場,按照“鞏固周邊客源市場、搶占遠程客源市場、攪動境外客源市場”工作目標,編制好全市精品旅游線路,力求精準營銷、創新營銷。力爭月月有活動、季季有高潮、年年有新意,不斷做旺全市旅游人氣、財氣、名氣。
(5)融合發展升級。推動產業融合,著眼“旅游+”,大力推動文化、體育、農牧、林業、工業、商務、城建、交通、衛生等相關產業與旅游融合發展,培育旅游新業態、新產品,形成大旅游產業格局。加強區域合作,推進大武功山區域密切合作,協調推進一票制改革,提升大武功山品牌價值,深化贛西旅游合作聯盟和贛湘邊區域合作聯盟,打造中三角及長江經濟帶旅游高地。
(6)旅游服務升級。線上完成宜春智慧旅游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來宜游客提供智能化的“一站式”服務。線下持續深化依法治旅,大力倡導文明旅游。進一步加大人才培訓力度,開展“旅游金牌人才培訓工程”,加大與有關院校開展人才培養合作力度,提升從業人員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