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窯”。因瓷而名、因瓷而興、因瓷而立的景德鎮有冶陶史2000多年,官窯史1000多年,御窯史600多年,千年窯火在保護傳承中生生不息。
重要考古發現 實證“千年瓷都”
景德鎮明清御窯廠遺址是明清時期專為宮廷燒造瓷器的皇家瓷廠遺址,是我國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為精湛的明清官辦窯廠,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具有極重要的地位。御窯廠集中了最優秀的工匠,使用當地最優質的原料和進口的原料,生產不計成本,代表了明清瓷器制造的最高水平,明清時期幾乎所有的創新技術都發生在御窯廠,最精美的器物也大多是官窯瓷器。故宮現藏的37.6萬件/套陶瓷器中,90%以上為御窯廠燒造的官窯瓷器。
落馬橋考古
御窯廠南麓遺址
20世紀70年代起,御窯廠遺址范圍內先后進行了數十次隨工和3次大規模的主動發掘,發現了豐富的遺跡和遺物,包括始建于明代初年的圍墻、洪武至萬歷時期的葫蘆形和饅頭形窯爐、作坊、各時期落選瓷器埋藏坑和堆積層。出土明清時期瓷片數十噸,近1000萬片,尤其是完整、連續的明代各朝遺物,揭示了御窯廠自明初設立至明末廢棄,清代復建至民國的發展序列。這些發現為研究御窯廠的生產布局與功能分區、產品種類與特征、工藝發展與創新、生產管理體制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資料,極大地推進了明清官窯瓷器和朝貢貿易的研究。御窯遺址是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景德鎮瓷文化的核心載體,在世界范圍內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加強立法保護 完善體制機制
基于御窯廠遺址的重要價值,多年來,御窯廠遺址保護工作日臻完善。2006年御窯廠遺址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列入國家重點支持的全國100處大遺址,2008年景德鎮市編委會辦公室批復設立“景德鎮市御窯遺址管理處”,2009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復同意《景德鎮御窯廠遺址保護規劃》,2010年獲批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13年被列入國家重點大遺址、全國25處大遺址重點保護展示工程和全國10處大遺址保護展示示范園區,2021年3月景德鎮市編委會辦公室批復設立“景德鎮御窯博物院”,2021年5月國家文物局正式批準了《御窯廠遺址保護規劃(修編)》。
2018年4月,江西省人大常委會通過《景德鎮市御窯廠遺址保護管理條例》,2018年5月1日正式施行,條例明確御窯廠遺址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的保護對象包括:窯爐、作坊遺跡及其他反映當時瓷器生產活動的不可移動文物;瓷器、制瓷工具、窯具及其殘片等埋藏或者館藏的可移動文物;遺址的歷史風貌和自然環境;遺址周邊街巷里弄傳統空間格局和結構;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民居、紀念性建筑物、宗教建筑物等歷史實物遺存,包括古建筑的各種裝飾裝修構件;其他需要保護的歷史文化遺產。
條例強調,景德鎮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御窯廠遺址保護管理工作的統一領導、組織和協調,將御窯廠遺址保護管理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景德鎮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對御窯廠遺址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御窯廠遺址保護管理機構負責御窯廠遺址日常保護管理工作。景德鎮市發改、旅游、公安、財政、審計、國土資源、建設、城管、規劃、房管等有關部門和珠山區人民政府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御窯廠遺址保護管理的相關工作。御窯廠遺址所在地的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有關部門做好遺址保護管理工作。
條例強調,政府有關行政部門、御窯廠遺址保護管理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不履行文物保護和管理職責,或者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近年來,在國家文物局、江西省文物局的支持指導下,景德鎮加大對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及其周邊環境整治提升,一是整治5.1公頃重點保護區,主要是搬遷、拆除占壓建筑,共計搬遷、拆除占壓建筑10萬平方米。完成了遺址北麓、南麓保護棚的改建、東面保護性圍墻、安防技防、南大門廣場、照壁、旱噴、北麓保護房改建、內外道路改造、水電管網及綠化等工程等項目建設;通過一系列整治,將原來分割成四大塊的保護范圍徹底貫通,使御窯廠遺址區有機連成一片。二是整治8公頃一般保護區,主要包括周邊房屋征收、博物館建設及保護配套設施項目。完成了對老城區項目的修建性詳細規劃與策劃性建筑設計方案編制,實施景德鎮明清窯作陶瓷文化遺址綜合保護利用和彭家弄老街區保護利用項目。以御窯廠遺址為中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不斷加大。
隨著一批批老藝人逐漸老去,傳統的陶瓷技藝如何薪火相傳是景德鎮陶瓷文化傳承要面對的問題之一。
2021年9月江西省人大常委會通過《景德鎮市陶瓷文化傳承創新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并于2022年1月施行。作為一部陶瓷文化傳承創新的地方性法規,對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景德鎮優秀陶瓷文化、發揮文化對產業轉型升級的積極作用、協調推進區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條例》從開展傳承活動、設立景德鎮陶瓷文化宣傳活動月、陶瓷文化進校園、引進高層次人才等方面多管齊下,全方位推動陶瓷文化的傳承。
如《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每年十月份為景德鎮陶瓷文化宣傳活動月;第三十二條鼓勵陶瓷文化研究機構、民間陶瓷文化團體、代表性傳承人和技藝代表人通過藝術理論研究、藝術創作、優秀作品展演等方式,對外開展陶瓷文化傳播、交流與合作;第三十五條要求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陶瓷文化人才培養、引進政策,通過項目合作、實踐基地、學術交流等方式培養和引進高層次、技能型人才,推行人才獎勵、激勵制度,開展陶瓷領域職稱評審和職業技能等級評價工作,支持陶瓷文化人才職業發展。
在陶瓷文化創新方面,《條例》在第三十六條至第四十三條做了詳細規定。涵蓋了發展資金、產業聚集、文創發展、知識產權保護、陶瓷文化旅游發展等內容。第三十六條規定,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通過財政注資等方式設立陶瓷文化傳承創新發展產業基金,發揮財政資金帶動社會投資、培育市場需求、促進企業創業成長等作用。
創新展覽展示 促進陶瓷文化傳承
明清作坊遺址、明代馬蹄窯遺址、明代葫蘆窯遺址、明代東北角圍墻遺址、明清西圍墻遺址;還有龍珠閣、佑陶靈祠、御窯紋式展覽館、御窯考古展示館、景德鎮會館文化展示館……走近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沿著精心制定的參觀路線,公眾不僅能感受生動的考古現場,還能了解觀看文物修復技藝和成果,感受陶瓷文化魅力。
2021年5月18日,御窯博物館試開放。這座博物館位于景德鎮歷史街區的中心,毗鄰明清御窯遺址,地段周邊環繞著不同年代的建筑,從明、清、民國時代的老民居及私家民窯,到1949年后建造的廠房,再到1990年代末的商品住宅,豐富、多元的城市肌理,塑造了極其特殊的、厚重的地段環境。
學生參加研學活動
博物館常設展以明清御窯廠600年的歷史為支撐,通過展示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這30多年來在御窯廠歷代官窯遺址所取得的重要陶瓷考古成果以及發掘的各個時期的重要遺物,來展現元代浮梁瓷局到明清兩代官窯的整個歷史發展的脈絡。
不同于傳統博物館,景德鎮御窯博物館創新了開放形式,貼合當下城市“夜經濟”發展,延時開放至22點;設有多個出入口,與外部實現物理空間上的無邊界;通過數字化技術與考古遺址公園、歷史街區、世界各大博物館聯系起來,實現館內外互補、互動。
此外,景德鎮御窯博物館的建筑主體由8個多曲面拱體結構構成,設計靈感來自景德鎮的傳統窯爐,并汲取了中國瓷器圓潤、簡約的曲線造型,吸引了許多觀眾打卡留念。
景德鎮正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實現千年窯址的有效保護、千年技藝的永續傳承。
來源:國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