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坑古村,占地面積3.61平方千米,是一個董氏單姓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間(937年至943年)。流坑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興,成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時有“一門五進士,兩朝四尚書,文武兩狀元,秀才若繁星”之美稱。流坑古村是“贛文化第一村” ,并被譽為“千古第一村”、“濃縮華夏耕讀文明最后的孤本” 和“中國古代農村文明的活化石”。
2001年,流坑村古建筑群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流坑古村被評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此外,流坑古村先后被評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省級風景名勝區 、全國生態文化村、國家級AAAA級旅游景區,并入選“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古鎮”“江西十大文化古鎮(村)”和“最美古村落”等稱號。
壹
思變:聚焦群眾所思所盼
流坑村四面群山擁翠,江湖環流,樟柳掩映。基本保留了明嘉靖至萬歷年間經董隧等官紳規劃整建的格局,以“七縱一橫”的八大巷為主體,間以若干小巷相連通,布局井然,被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稱為“阛阓縱橫,萬家之市”。村中長街深巷古老幽深,樓坊祠宅鱗次櫛比,雕塑繪畫栩栩如生。1997年8月,流坑村被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譽為“千古第一村”。但在幾年前,這里亂搭亂建,衛生靠風刮,污水靠蒸發,不僅是臟、亂、差的問題村,也是軟弱渙散村。群眾反映最多的就是村里亂、古宅古建筑缺少保護,說的最多的是流坑要有大的變化。
針對這些情況,村黨支部召開“三老”理事會、黨員群眾代表座談會,同時創新開展“禾場話事會”,一方面廣泛征求“變什么”?摸清群眾所思所盼,建立問題清單,明確工作重心。另一方面,廣泛征求“怎么變”?很多村民認為變的關鍵,是黨員要發揮好作用。村黨支部結合問題清單,制定黨員任務清單,推行黨員積分管理制度,建立黨員設崗定責機制并加強考核,推動問題清單轉化為成效清單。
貳
適變:推行黨員“三包三評”
流坑村堅持支部引領,讓黨員帶頭干、帶著群眾干,探索建立了黨員“包巷、包戶、包水域”的“三包”責任機制。根據古村“七縱一橫”村莊布局、族群依巷而居的特點,把流坑分為8大巷,每巷成立1個黨小組,推行“黨員巷長制”,有效消除過去“族長”管巷的弊端。每名黨員掛點聯系20-50戶群眾,拆除影響村貌的豬牛欄、雜間300多處。同時,將境內的龍湖劃為7段,就近的黨員認領責任水域,承擔責任水域的日常保潔工作。
治理好了,要常態化保持好的風貌,還是要發揮好群眾主體作用。為此,流坑村積極開展“三評”活動,即組織黨員每月開展一次全村人居環境衛生大評比,對做得好的村民授予“流動紅旗”,并進行積分獎勵,用來兌換小額生活用品;村黨支部定期開設“古村課堂”,向村民講授古村文化和古村保護知識。每月主題黨日,對黨員引導聯系戶參與古村保護情況進行星級評定,將表現好的黨員評定為“紅星黨員”;同時組織黨員和群眾代表,對保潔服務公司進行滿意度測評,使衛生保潔工作得到有效監督。
叁
蝶變:實現舊貌煥發新顏
在村支部的帶領下,黨員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流坑的面貌發生了明顯轉變。統一規劃的3個新村建設點相繼配套建成了村小學、養老中心和童心港灣等服務設施,并成功安置搬遷619戶3905人,為流坑古村落保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積極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完成了國保古建筑修復工程216處,啟動了流坑儺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引進鑫帕景區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對流坑古村業態進行提升改造,重點打造的大型沉浸式實景體驗空間《流芳》演藝活靈活現地展示了流坑的民俗文化和狀元文化。
現在的流坑,人氣更旺了。每逢假日旅游高峰期日均客流量超1萬人次,目前正積極創評國家5A級旅游景區;現在的流坑,村民更富了。大家端起了“生態碗”,吃上了“旅游飯”,腰包鼓起來了?,F在的流坑,環境更美了。古建筑錯落有致,巷子干凈整潔,村民安居樂業,一幅美麗宜居的鄉村新畫卷躍然眼前。
來源:省文化和旅游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