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徑村的地形獨特,依山傍水,完美契合周易八卦中的“后山前水”布局。四周群山環抱,古樹蔥郁,小溪如帶,蜿蜒環繞整個村莊,使村莊宛如一個巨大的圓形盆地,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臉盆村”。據《何氏宗譜》記載,菊徑村的選址乃是基于“山有來龍,水須環抱,明堂寬大,水口深藏”的風水原則,由始遷祖何嘉精心選定。何嘉初見此地“山水繚繞”,便命名為“九徑”。后因當地莒樹茂盛,又被稱為“莒徑”。至明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第十九代裔孫何式恒受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之啟發,將村名更改為“菊徑”,此名沿用至今,成為了村莊獨特的文化符號。
菊徑村之所以展現出如此規整的圓形布局,其根源在于自然地貌與人為規劃的巧妙結合。據專家深入探究,菊徑村的地貌是由周圍高山流水的長期沖刷塑造而成。何氏宗族的先輩們智慧地利用了這一得天獨厚的地勢與水流條件,逐步建設并發展出了這個獨特的圓形村莊。歷經數百年的繁衍生息與精心規劃,菊徑村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圓形村落形態。菊徑村,一個以何姓為主的古老村落,至今仍保留著濃郁的古風古韻。村外,一條小溪蜿蜒環繞,與村莊之間通過8座各具特色的小橋相連,其中包括1座廊橋、2座水泥橋和5座木板橋。村落內部,一條長約500米、寬約2米的青石板主街巷貫穿全村,而村內的小巷則如網狀般交錯,共有16條青石板支巷,形成了獨特的“井”字形布局。
在菊徑村的眾多古建筑中,虹亭廊橋與何氏宗祠無疑是最為引人注目的景點。虹亭廊橋,又稱“水口虹橋”,位于村莊東南的去水口處,是進入村落的必經之地。這座始建于明代的廊橋,在2014年由當地政府出資重建,并保留了其原有的風貌。廊橋全由木板鋪就,上覆青瓦廊亭,兩側設有帶“美人靠”的亭凳,供行人休憩。橋中央的青石橋墩,當地人稱之為“燕嘴”,其獨特的設計不僅美觀,更有助于分水引流,增強橋梁的穩定性。而何氏宗祠,作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菊徑村的文化瑰寶。宗祠名為“雍肅堂”,寓意和睦莊嚴。它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現存建筑為清代乾隆年間所建,是徽州地區保存較為完好的宗祠之一。宗祠整體布局嚴謹,氣勢恢宏,青磚墻體與黛瓦屋頂相映成趣,翹首長空的馬頭墻更是增添了祠堂的氣勢與宗法的威嚴。在“雍肅堂”的堂匾下,供奉著北宋宰相何執中、遷居始祖何嘉以及明朝名臣何如寵的遺像。
對于攝影愛好者來說,菊徑村簡直就是夢寐以求的拍攝圣地。無論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還是傍晚時分炊煙裊裊升起,每一個瞬間都能定格成一幅絕美的畫面。小溪邊的板凳橋,成了連接古今的紐帶,站在這里,仿佛一腳就能踏入舊日時光。舉起相機,無需刻意尋找角度,因為這里處處都是景,張張皆是畫。在菊徑,你可以完全拋開都市的煩惱,沉浸在這片未被現代文明過分侵擾的土地上。跟隨村民的腳步,參與一次農耕體驗,或是親手制作一頓地道的農家飯,感受那份簡單而純粹的快樂。夜幕降臨時,不妨選擇一家民宿住下,聽溪水潺潺,看星空璀璨,體驗一次真正的“歸田園居”。不要忘了嘗嘗當地的特色小吃,如荷包紅鯉魚、婺源綠茶等,讓味蕾也來一場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