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莘村今已消失,被段莘水庫淹沒。今到有段莘鄉,只是用一個名,鄉治在中村。段莘古代可是千煙。汪姓乃主姓。是績溪隋末唐初汪華后裔,傳其裔孫,唐,汪道安踞足婺源大田(今曹門)婺源大多汪姓皆汪道安后裔。1970年攔河造成的段莘水庫,是目前婺源縣內最大的以發電為主的中型水庫,庫容量5100萬立方米。地處婺源縣北部最高峰五龍山下,碧波萬頃,鴛鴦嬉戲,四面青山倒映于綠水之中,水天一色,美不勝收。
段莘村緊鄰江西省婺源縣的慶源村,后者作為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古老村落,據史書記載,其建村歷史可追溯至唐朝的674年,距今已有超過1300年的悠久歲月。而在慶源村的北方,同樣隱藏著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落——段莘村,當地人習慣稱之為老段莘村。然而,如今在地圖上,老段莘村的位置已被段莘水庫所取代。上世紀70年代,為了建設水庫,整個被選定為水庫建設地點的村落都面臨了搬遷的命運。在這場搬遷中,老段莘村、金坑村和王村三個村落均受到了影響。其中,老段莘村采取了整體搬遷的方式,而金坑村和王村則只有位于水庫選址范圍內的人家需要搬遷。在那個特殊的文化大革命時期,政府為了水庫建設,給每戶搬遷家庭發放了50元的搬遷費用,讓他們自行處理家中的物品。
老段莘村作為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村落,曾經擁有眾多需要四人合抱的千年古樹,以及豐富的古建筑和文物。然而,由于當時文物保護意識的淡薄,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搬遷過程中幾乎都被摧毀。古建筑被推倒,千年古樹也被砍伐。隨著水庫的建成和蓄水,關于這個千年古村的所有傳說和遺跡都被湖水淹沒,永遠地埋藏在了水底。這一切發生在1975年,成為了歷史的一頁。
古村段莘,歷史上流傳著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段莘茅舍書聲朗,扁擔放下赴考場。”這句詩生動地描繪了段莘古村崇尚學問、人文氣息濃郁的風貌,以及自古以來人才輩出的盛況。古村中涌現出眾多賢達之士,他們的名字與事跡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其中,唐代天寶丁亥年(公元747年),洪經綸高中進士,官至諫議大夫、宣歙觀察使,其才華與貢獻為后世所敬仰。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年),洪垣亦步其后塵,考中進士,并被授予監察御史之職。這些賢人不僅學識淵博,更在官場上展現了卓越的才能與高尚的品德。明朝時期,名醫汪朝邦以其精湛的醫術和《方書集說》一書聞名于世。而汪應蛟則在明萬歷二年(1574年)中進士,歷任南京兵部主事、禮部郎中、興泉憲副、濟南參政、山西按察使、右都御史、工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等職,最終累遷至南京兵部尚書。他的一生著作頗豐,共有十幾部作品流傳于世,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此外,詹軫、汪尚誼、汪云斌等人在科舉考試中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他們分別在不同領域展現出了卓越的才能與貢獻。詹軫的著作多達十余部,汪尚誼則由比部郎中轉任長沙府,后升任廣西按察使。而汪云斌則由南京兵部中軍守御升任安慶巡撫,其一生仕途坦蕩,政績斐然。清代時期,汪紱以其淵博的學識和三十余部上百卷的著作聞名于世。他預言“千里葫蘆修過頸,五百年后復莘源”,暗示了段莘村未來可能遭遇的變遷與復興。如今,在水庫附近仍能找到汪紱的墓冢,成為后人緬懷先賢的重要場所。除了以上提到的賢人外,清代進士江峰青、民國時期的江家珩、江家球、王眉、江芷等人也都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他們的事跡與貢獻不僅為古村增添了濃郁的人文氣息,更是古村昌盛的生動見證與化石記憶。這些賢人的名字與事跡將永遠鐫刻在段莘古村的歷史長卷中,激勵著后人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