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新時代“魚米之鄉”形象,提亮“新興工業大省”成色,唱響“風景獨好”文旅品牌……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江西圍繞“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的目標要求,堅持不懈促改革、全力以赴謀發展,推動農村加快具備現代化生產生活條件,加快構建體現江西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深挖贛鄱文化內涵實現文旅深度融合,呈現出農業、工業、服務業齊頭并進的新氣象,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江西篇章注入強勁動力。
讓文化自信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
——深挖文化內涵,提升風景獨好吸引力
每逢假期,于都縣祁祿山鎮便會迎來全國各地的游客來此參觀紅色基地、追尋紅色足跡、感受紅色文化。
為推動紅色文化與大眾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于都縣結合紡織服裝首位產業優勢,打造工業旅游路線;融合紅色名村建設,發展鄉村旅游;利用體育賽事契機,發展體育賽事經濟……“于都通過深化文旅融合,將紅色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為革命老區振興注入澎湃活力。”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于都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歷史博物館黨組成員鐘敏說道。
人們在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前參加紀念活動(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萬象攝
讓紅色旅游持續升溫,需要深挖旅游資源背后的文化內涵,創新形式講好紅色故事。走進石城縣革命烈士紀念館,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珍貴的展品,都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結合縣內“紅”“古”“綠”三色旅游資源,石城縣將紅色資源與人文資源、自然資源串珠成鏈,打造了四季可游的研學線路。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在江西,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帶來了文旅產業發展的新氣象。
夜幕降臨,在江西省九江市區長江岸邊,市民游客登閣遠眺,一覽長江迷人夜景。琵琶亭內,沉浸劇場、琵琶奏樂、數字“白居易”等展陳設置,讓游客身臨其境體會“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的千古慨嘆。
九江,臨江而建,因水而興,擁有全省152公里長江岸線。近年來,當地以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為核心,大力實施文化旅游攻堅行動,努力打造成為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上的璀璨明珠。如今,漫步江畔,蕭瑟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生機與繁華。
全國人大代表、九江市市長蔣文定認為,“長江文化是沿江城市共同的寶貴財富,希望沿江城市在打造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上攜手共為,積極推進景區共建、線路貫通、活動聯辦、客源互享,著力構建區域文旅融合品牌,讓‘流動的長江文化’更好融入當下、傳承后世?!?/p>
九江以其獨特的山水資源和多元文化優勢,進一步做實唱響“廬山天下悠”品牌,加快構建山江湖城聯動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努力讓更多游客領略悠然廬山的雄奇險秀、觀覽浩瀚鄱湖的萬羽翔集、賞鑒最美西海的千島落珠、探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千年古韻……
在江西,越來越多“文化寶藏”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文旅項目,“江西風景獨好”的品牌力和吸引力不斷增強。
——守護文化遺產,激活千載文脈生命力
春寒雖未全消,安??h塘邊村的致美堂內卻暖意融融。來自菲律賓、突尼斯等國家的十余位留學生圍坐在八仙桌旁,手持青花瓷茶碗,跟隨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連娥學習沖泡“表嫂茶”。
“表嫂茶”是安??h的一種茶事習俗,也是農村女性的一種社交方式,如今已成為當地一張響亮的“文化名片”。近年來,安??h堅守文化根基,創新發展路徑,走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三步棋”,構建“福山福水福文化”全域旅游格局。
非遺的傳承,不僅是對技藝的保護,更是對文化根脈的守護。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提升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
走進陶溪川文創街區,最直觀的感覺就是“老房子上長出了新房子”。在保留改造景德鎮原老瓷廠廠區的基礎上,景德鎮轉變思路,用新業態復活工業遺跡,打造青年創客個性表達的創業就業平臺,讓“練攤”成了景德鎮的一種新文化。
為讓文化傳承真正可觀可感,景德鎮以“千年瓷都”為名片,打造陶溪川文創街區、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文旅項目,推出陶瓷文化體驗、陶瓷文化研學等業態,讓文化“活”起來,讓旅游“火”起來。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景德鎮市委書記胡雪梅說,“景德鎮將加快推動陶瓷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持續深化文旅融合,全力振興陶瓷產業,以瓷為媒架起文明互鑒之橋?!?/p>
在吉州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大大小小的古窯包如崗似嶺,散布其間。位于江西吉安的吉州窯,始燒于晚唐,鼎盛于南宋,是中國古代南方重要的民間窯場。近年來,隨著吉州窯遺址公園的建設,這座千年古窯煥發出新的生機。游客可以在此領略古代窯場的風貌,感受陶瓷制作的魅力,體驗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謝埠老街位于南昌市青山湖區羅家鎮,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為讓老街更“新”,經濟更“興”,青山湖區將老街與周邊景點串聯,打造潮玩市集、文創展覽、脫口秀劇場等多元業態,煥發出消費新活力。
不讓文化遺產和老街區的文化內涵丟失,是一座城市成為“詩和遠方”的底氣。江西各地通過探索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新路徑、新模式,不斷涵養城市文化氣度。
——堅定文化自信,釋放高質量發展新潛力
今年1月,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與故宮博物院攜手打造的“故宮廳”在江西省博物館揭牌,“故宮廳”首展“瑞彩熠熠——故宮博物院藏宮廷琺瑯器精品展”展出的各式宮廷琺瑯器,讓市民游客目不暇接。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在江西這片文化厚土上,諸多文博館宛如璀璨星辰,散發著獨特魅力。近年來,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不斷推進,江西省各類文化場館設施日益完善,服務水平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在閑暇時光走進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場館,享受文化盛宴。
江西大力實施文博場館“百館晉級”工程,2024年新增6家國家一級博物館,總數增至17家,居全國第五位。孺子書房、蓮花書屋等一批公共文化新空間成為“網紅”,“坐館游”已成為贛鄱大地一道亮麗的風景。
在江西,不只是“坐館游”,“村游”經濟也火出圈,雅溪古村、流坑古村等眾多傳統村落煥發出新活力。
走進安遠縣鎮崗鄉老圍村,規模宏大、古色古香的古圍屋建筑群錯落有致,游客們穿梭其間,聽采茶戲、品客家小吃,感受客家文化獨有的韻味。
老圍村因圍屋而得名,是傳統建筑風貌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村落,也是首批中國傳統村落。近年來,當地以提升鄉村風貌為抓手,深度挖掘“在地文化”,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使當地居民得以分享“旅游紅利”,生活水平持續提升。
同樣致力于文旅融合發展探索的還有浮梁縣。近年來,浮梁縣以“瓷源茶鄉 生態浮梁”為總體定位,大力推進“茶、瓷、文、旅”融合發展,讓人們在旅游過程中更好地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2024年,全縣累計旅游人次1593.74萬人次,同比增長11.2%;旅游綜合收入186.85億元,同比增長8.4%。
從提升文化內涵,到新場景、新業態的構建布局,江西“文旅+”模式不斷開辟新的發展空間。2024年全省旅游人次、收入均實現雙位數增長,“風景獨好”的江西日益成為人們向往的“詩和遠方”。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梅亦說:“‘文旅熱’不僅帶來了‘一業興’促進‘百業旺’的發展局面,更讓日益增長的文化自信成為贛鄱兒女奮勇爭先的精神力量?!?/p>
今年,江西將深入開展公共服務效能提升、“非遺點亮生活”、贛鄱文化標識煥新三項行動,加快實施文旅品質提升、文旅消費聚能、“Discover Jiangxi(發現江西)”海外文旅推廣等三大計劃,讓“風景獨好”的江西更有中國味,更具國際范。
讓新型工業化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近年來,江西持續主攻工業、強攻產業,取得了“由傳統農業大省邁入新興工業大省行列”的歷史性成就。尤其近幾年,江西制造業領域不斷涌現出一個個令人耳目一新的經濟故事,生動折射出地處中部的江西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堅定決心和顯著成效。
蘆溪縣工業園風電葉片堆場(資料照片)。近年來,江西省蘆溪縣加快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推動風電產業升級。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
——堅持搶位發展,新興產業“長成林”
在九江市武寧縣,江西程疆新能源有限公司整裝車間主任劉忠文每天撲在生產線上抓生產?!艾F在訂單比較多,大家都在加班加點趕生產,我們車間每天可生產100萬塊電池?!眲⒅椅慕榻B,“盡管武寧是個山區小縣,但我們這里生產的鋰離子電池占全國同類產品30%的市場份額?!?/p>
程疆新能源是一家專注從事圓柱鋰離子電池研發、制造、銷售、服務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4年前因看中武寧的生態環境和投資環境,落戶到了這個既不沿海、也不沿江的山區縣。在政企“雙向奔赴”中,程疆新能源每年不斷追加投入,電池日產能從25萬塊上升到400萬塊,并吸引譽途新材料、盛升新材料等十多家新能源企業落戶武寧,一個山區縣持續競逐產業新賽道。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對江西而言,如何堅持搶位發展、錯位發展新理念,搶灘未來產業新賽道,已成為塑造發展新優勢、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中之重。
在鷹潭市余江區,一家名為江西保太有色金屬集團的企業,將廢品做成了產品、把產品做成了精品,獲得全國首批“卓越級智能工廠”稱號。
保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彭炳鋒介紹,企業是一家從事廢舊金屬回收加工、銅材鋁材循環發展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新型工業化的賦能下,智能化無人車間實現“一鍵產銅”;生產力質態的躍升,使企業獲批國家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接下來企業將構建全球獨特的再生金屬綜合加工利用模式,攜手再生有色金屬行業兩萬多家供應商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如今的江西,新興產業已成為引領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數據顯示,2024年,江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9%左右。
——勇于自我革新,傳統優勢產業“發新芽”
如果說新興產業是新型工業化的“排頭兵”,那傳統產業便是這場革新的“大后方”。轉型升級趨勢下,江西傳統優勢產業依然穩健,自我革新發展魄力可圈可點。
鷹潭銅產業是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江西鷹饒撫昌銅基新材料集群入選2024年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鷹潭市將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作為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通過技術和應用創新激活新業態、塑造新模式,加快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使傳統銅產業向新向強發展。
“這根看似普通的漆包線,在耐電暈性能和耐磨性能上遠超同類產品,已經有多家新能源電機企業下單,訂單金額達1.4億元?!痹诮髻F溪經開區中易微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鄭克介紹起了與江西理工大學合作研發的堅韌耐磨阻燃性抗電暈漆包銅圓線項目:從2022年申報研制項目以來,經過兩年研發,攻克多項技術難題,已填補國內相關技術空白,建成年產2000噸的生產線,實現規?;a。
全國人大代表、海利貴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動力車間主任何雄斌說:“科技創新讓企業走上了精細化、綠色化高質量發展之路,有效提升生產效率?!?/p>
在常住人口僅28萬人的撫州市南城縣,有10余萬人從事校具產業,全縣僅校具企業就有488家。面對新型工業化浪潮,南城校具企業果斷選擇轉型,實施“上云用數賦智”工程。
“現在,機械臂、自動化生產線在南城校具龍頭企業的生產車間得到廣泛應用,提升了產品質量的一致性和穩定性?!苯魇櫲A教育裝備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黃華說。目前,南城校具產品銷量占全國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并遠銷歐洲、非洲和東南亞。
歷經40多年的發展積淀,紡織服裝產業現已成為江西省共青城市的主導產業和民生產業。為讓“老”產業“新”起來,共青城市出臺《加快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以一系列獎補措施,引導企業在產業技改升級、品牌IP打造、電商直播等方面發力。
在共青城,直播場景、貨品供應、廠家定制生產、主播團隊等資源被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服裝產業鏈。2024年,共青城市紡織服裝產業實現線上零售額74億元,較2023年增長了25.9%。
——擁抱智改數轉,傳統產業“開新花”
新型工業化還成為江西各地傳統產業尋求突破、實現跨越的關鍵密鑰。
面臨安全與環保等壓力,花炮產業曾一度陷入低迷期。全國花炮主產區之一的萍鄉市上栗縣也不例外——面對市場疲軟,毅然淘汰384家“小散弱”花炮企業,在轉型中實現涅槃。“我們研發的環保型微煙無硫發射藥,不僅解決了傳統花炮生產污染問題,還提高了產品的安全性和燃放效果?!鄙侠蹩h金坪煙花制造有限公司負責人秦斌武介紹,公司通過加大科技投入,成功轉型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產品遠銷歐美市場。
設備老化、自動化程度低、產品質量不穩定……幾年前,這一系列問題差點讓新余市渝水區“老牌”紡織企業——江西萬達美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市場上敗下陣來。2020年,企業開啟數字化轉型,引入智能全自動化設備和自動化生產線,并建設5G智慧紡紗大數據平臺。轉型效果立竿見影:企業數字化水平超過國內80%以上的紡織企業,榮獲工信部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領域試點示范企業。
“這個車間最忙的不是人,是數據?!苯髌整悹査帢I數字化生產車間主任肖忠訓感慨道,在吉安市峽江縣“數字化診所”的引導下,企業順利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實現了生產過程的可視化,產品競爭力大幅提升。目前,峽江縣“數字化診所”與166家企業簽訂“診斷協議”,已完成改造68家,破解了企業不愿轉、不會轉、不能轉的難題。
鷹潭市月湖區聚焦鷹潭市以銅基新材料為支撐、電子信息(物聯網)和精密制造融合發展的“1+2”現代產業體系發展方向,引導企業開展兩化融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轄區內省級專精特新企業零的突破,目前已有3家企業。數據顯示,2024年,月湖區新增制造業企業10家,工業固投增長108.1%,技改投資增長946.6%。
從“一鍵產銅”的生產力躍升,到“一企帶一鏈”的路徑探索,再到“一鏈賣衣”的高度協同,江西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邁出了扎實步伐,“新興工業大省”成色更足。讓農業現代化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基石
——智慧賦能: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
在江西這片充滿創新活力的土地上,智慧農業正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與傳統農業深度融合,農業生產正迎來深刻變革。
在豐城市董家鎮金塘村的田野上,一排排攝像頭靜靜佇立,實時監測著田間作物的長勢、肥料、水分和病蟲害情況。這些“電子哨兵”是江西豐城市介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數字農業示范基地的“智慧之眼”,它們將田間數據實時傳輸到云端,為農業生產裝上了“智慧大腦”。
“通過部署智能監測系統,實現了對農田環境的全方位實時監控。傳感器網絡采集土壤濕度、溫度、光照等數據,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指導?!惫矩撠熑损埍蚪榻B,這種數字化管理模式,讓農業生產不再“靠天吃飯”。
據統計,江西目前已建設物聯網示范基地400個,智慧農(牧、漁)場37個,通過實際應用累計采集農情數據4億余條。
在宜黃縣的櫻樂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產業園區內,傳感器陣列如同農業的“神經末梢”遍布田間。這里通過“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系統,將傳統農業的“經驗耕作”轉變為“數據決策”。總經理林志剛說:“憑借精準的氣象監測和智能化管理系統,我們可以實時監控溫濕度、土壤質量,甚至光照強度。溫室大棚內,噴滴灌溉系統、氣象傳感設備及智能調控系統確保最佳生長環境,成功將北方櫻桃引入南方種植,開辟了本土化新路徑。”
智慧農業不僅體現在種植環節,更貫穿于農業生產的全鏈條。
在撫州臨川區,當地大力建設數字農業云數據中心,打造了集多產業、多環境業務數據于一體的農業大數據平臺。平臺不僅增強了數字技術研發應用能力,還探索出可推廣、可復制的發展新模式,有力推動了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的數字化升級。臨川區還積極探索智慧種、養、加、銷模式,借助先進的物聯網技術,構建數字化智慧平臺,實現了產加銷可視管理、生產智能化、養殖溯源、電商銷售等功能,為農業生產提供了精準智能預警和信息采集服務。
——鏈式突圍:從“單一種植”到“三產共舞”
近年來,江西省跳出農業抓農業,以工業化思維發展現代化農業,持續延伸“農頭工尾、糧頭食尾”鏈條,以產業鏈延伸與三產融合為抓手,推動農業從單一生產向全鏈條增值躍升,打造“產加銷貫通、農文旅融合”的現代農業體系。
在撫州市東鄉區,藍莓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業的亮麗名片。自2020年種下第一株藍莓開始,東鄉區堅持將藍莓產業作為“三農”領域的“一號”工程,推動藍莓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全區藍莓種植面積達1.6萬余畝,位居全省第一。
在此基礎上,東鄉區積極延伸產業鏈,建設育苗基地,引進和扶持深加工企業,開發藍莓深加工產品。同時,通過舉辦“藍莓主題宣傳活動”,推出“藍莓采摘游”等旅游項目,小藍莓串起農文旅的“大融合”。
與東鄉區毗鄰的金溪縣,蔬菜產業與芳樟香料產業正實現“雙鏈共舞”。45家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通過智慧農業平臺,實現育苗、種植、溯源全流程標準化管理;同時,金溪縣還積極發展香料香精產業,產業鏈從原料林種植延伸至精油提煉、生物質燃料加工,并開發生態旅游,建成萬畝芳樟觀光園,推動鄉村旅游蓬勃發展。
農產品加工是農業產業鏈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弋陽縣積極推進農產品生產加工園區化建設,致力于破解食品企業“小散弱”難題。當地建成總建筑面積12萬余平方米的食品產業園,高標準打造占地近100畝的農產品加工園,以“雙園驅動”模式,僅一年時間就成功招引簽約20個農業項目。通過做“減法”淘汰小作坊,做“加法”擴大產業規模,做“乘法”實現產業集群效應,弋陽縣走出了一條提質增效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綠色筑基:從“資源消耗”到“生態增值”
走進進賢縣的北良智慧農場,只見水肥一體自動噴灌系統高速運作,噴灑混合沼液?!斑@個噴灌系統的中轉池連接著大大小小十多家養殖場,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水被管道輸送到這里,經過發酵形成的混合沼液是非常好的有機肥。這既解決了養殖場的污染問題,也解決了耕地有機肥缺失的問題?!惫矩撠熑藚怯衿剿懔艘还P“生態賬”:每畝旱地每年可消納30到40噸沼液,預計減少化肥用量80%,生態效益顯著。
北良農場的生態循環模式并非個例。江西省近年來大力推廣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發展方式,將畜禽糞污轉化為滋養沃土的“生態營養液”。據了解,江西畜禽糞肥年施用面積在900萬畝以上,化肥使用量已連續8年實現負增長。
南豐縣太和鎮丹陽村的人工濕地,清澈如鏡的水田和錯落的村莊相映成趣?!耙郧斑@里是一片雜亂的甲魚塘,經過土地流轉、濕地修復等,現在濕地內養殖了不少生態甲魚。”丹陽村黨支部書記姜碧玉說。南豐縣作為江西省首批濕地資源運營機制改革試點縣,高質量推進濕地保護修復工作,通過打造“濕地+南豐蜜橘”“濕地+甲魚”“濕地+文旅”等運營模式,有效實現了生態產品價值的轉化。2024年,南豐縣完成生態資產交易金5.75億元,線上交易量達248宗。
農業品牌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鮮活注腳,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在黎川縣,通過創建“黎川優選”區域公用品牌,整合當地農特產品資源,線上線下雙向發力,讓縣里分散銷售的農特產品化零為整,實現農業品牌市場知名度、產業發展及鄉村振興有機融合的目標。同時,黎川縣還積極推動“農業+旅游、文化、電商”等融合新業態的發展,通過組織電商直播活動、參加綜合性展銷活動等方式,不斷提升黎川區域品牌的影響力。
這是江西省加強農業品牌建設的一個縮影。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江西省積極實施“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品牌戰略,持續推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創建,完成1個省級全域農產品公用品牌“贛鄱正品”的打造,并推出一批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農業品牌,贛南臍橙、崇仁麻雞等8個品牌入圍農業農村部精品品牌培育計劃。同時,江西還將評選出一批“小美特精”農產品區域優勢品牌名單,逐步提升江西小眾農產品國內品牌影響力。
當物聯網遇見萬畝良田,當產業鏈擁抱數字經濟,當生態賬本變成富民存折,農業不僅是國民經濟的“壓艙石”,更是高質量發展的“新基石”。在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江西正以現代農業高質高效發展的生動實踐,繪就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該篇文章來源: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