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大地的東南一隅,有座聲名遠揚的縣城 —— 婺源,它被世人盛贊為 “中國最美鄉村”。婺源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長卷,自然風光旖旎迷人,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令人心生向往。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隱藏著一組獨特的 “五色密碼”,也就是 “紅、白、黑、黃、綠”,它們分別代表著婺源五彩斑斕、獨具特色的物產。接下來,就一同探尋這神秘的 “五色婺源” 吧。
人生漫漫,總有一些地方,成為人們心中一生必去的遠方。婺源,便是無數人魂牽夢繞、仿若夢中老家般的存在。這里,不只有那萬畝油菜花海在春日里肆意綻放,繪就金色的海洋,更有諸多歷史悠久、特色鮮明的豐富物產,靜候著人們前來體驗、品味。此刻,村跑上饒婺源站的報名即將截止,趕緊 “碼” 上報名,一同解鎖這座寶藏小城的更多精彩玩法,親身感受五彩婺源獨一無二的魅力。
綠:婺源綠茶,千年茶香韻悠長
婺源綠茶,作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宛如一顆閃耀在茶界的璀璨明珠。其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遙遠的唐代,那時便已被載入茶葉界的經典著作《茶經》之中。到了宋代,婺源綠茶更是憑借自身卓越品質,榮膺 “絕品” 之美譽。
唐代茶葉大家陸羽在《茶經》里明確記載 “歙州茶生于婺源山谷”,足見其悠久歷史與獨特地位。在《宋史?食貨》中,婺源的謝源茶也赫然在列,被列為全國六種名茶 “絕品” 之一。明清時期,婺源綠茶更是身價倍增,成為向朝廷進獻的 “貢茶”。明朝時,婺源縣每年進貢的茶葉就達 2500 公斤左右。
婺源綠茶外形緊細圓直,宛如精心雕琢的藝術品。當你輕嗅,馥郁香氣撲鼻而來;淺嘗一口,醇厚滋味在舌尖蔓延。它以 “葉綠、湯清、香濃、味醇” 的顯著特點,征服了無數茶客的味蕾,在茶界穩穩占據重要一席。
紅:婺源荷包紅鯉魚,魚中珍品韻無窮
婺源荷包紅鯉魚,乃江西省婺源縣的特產,同樣榮獲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稱號。這是一種極為獨特的魚種,其頭部小巧,尾巴短俏,背部高高隆起,腹部圓潤飽滿,身形恰似那鼓鼓的荷包,故而得名,更是被譽為 “婺源四寶” 之一。
相傳在明朝萬歷年間,戶部右侍郎余懋衡(婺源沱川人)告老還鄉。神宗念其 “代天巡狩” 功績卓著,特意從御池中挑選數尾紅鯉魚賞賜于他,此后,這些紅鯉魚流入民間并開始繁衍。婺源水質優良,氣候宜人,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讓紅鯉魚逐漸演變成一個特異品種。
婺源荷包紅鯉魚肉質肥美細嫩,烹飪成湯后,味道鮮美至極,魚肉肥而不膩,香氣四溢且毫無腥味,與普通鯉魚相比,風味大相徑庭。它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可供人們盡情享用,其獨特的外形還具有頗高的觀賞價值。每逢喜慶佳節,當地百姓都保留著捕魚慶豐收的傳統習俗,熱鬧非凡。
白:婺源米酒,千年佳釀醉人心
婺源米酒,自千余年前誕生以來,便一直傳承至今,宛如一顆閃耀在歲月長河中的明珠。當地始終遵循古法釀造,使得這米酒香甜醇美,韻味悠長。
婺源米酒香味濃郁,酒味甘醇,風味獨特,是當地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凝聚著數千年來古人的勤勞與智慧,在徽派文化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當你輕抿一口米酒,甘甜優雅的味道瞬間在口中散開,清爽之中帶著獨有的香洌。倒上一壺米酒,便能看到那淡黃的色澤,聞到撲鼻的芳香。將米酒溫熱后再飲,那股滾燙香甜的滋味,直入人心,令人陶醉不已。
黑:龍尾硯,硯中瑰寶耀古今
龍尾硯,又名歙硯,位列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其 “聲如銅,色如鐵,性堅滑,善凝墨” 的顯著特征,早已為世人所熟知。據北宋時期婺源縣令唐積所著的《歙州硯譜》記載,歙硯的歷史可以回溯到唐開元中期,至今已有 1260 多年的歷史。
龍尾硯品類豐富,現有金星、金眉、眉子、羅紋、魚子五大類,一百多個品種。自唐宋以來,龍尾硯就備受歷代皇室與文人墨客的推崇與喜愛。南唐后主李煜更是對其贊譽有加,稱其為 “天下冠”;當代書畫家也毫不吝嗇贊美之詞,將其譽為 “硯國明珠”,足見其在硯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黃:婺源皇菊,杯中綻放的金黃詩意
婺源皇菊,又稱曉起皇菊,因起源于江西上曉起村而得名,是茶中珍品,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每一朵婺源皇菊,都歷經種植、采摘、攤涼、鋪花、入篩、入烘、揀剔、炭焙等多道繁瑣工序,每一步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經過精挑細選方才呈現在世人面前。
當你沖泡婺源皇菊時,會看到皇菊在杯中翻滾綻放,金黃的花瓣在水中悠悠蕩漾,姿態優美,令人心生喜愛。沖泡半分鐘左右,水的顏色便會逐漸變成微黃色,通透清澈,同時散發出淡淡的菊香。此時,泡在沸水中的皇菊,形如繡球,色如黃金,仿佛被賦予了第二次生命。婺源皇菊不僅沖泡七次仍有余香,而且色澤金黃,成為茶桌上一道亮麗迷人的風景線。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婺源那聞名遐邇的油菜花。婺源油菜花位列 “中國四大油菜花?!?之一,每年春季三四月,便是它的盛放時節,景色蔚為壯觀。江西堪稱油菜花大省,而江西最美麗的油菜花景觀便在婺源的 “江嶺” 和 “篁嶺”。走進江嶺和篁嶺,粉紅的桃花、潔白的梨花與層層金黃的梯田油菜花、白墻黛瓦的民居相互輝映,共同勾勒出一幅幅美輪美奐的天然畫卷,令人陶醉其中,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