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江西萍鄉武功山腳下的東江村坳下組,只見錯落分布的民宿,有著黛瓦白墻的古樸外觀,庭院中繡球花肆意綻放,盡顯盎然生機。回溯到三年前,此地卻是另一番景象,是個人煙稀少、冷冷清清的 “空心村”。而促使這一轉變的關鍵因素,隱匿于農戶手中的宅基地使用權證內。當地憑借出租、入股、合作等創新性舉措,成功讓沉睡的農房 “蘇醒”,開辟出一條景村融合、邁向共同富裕的嶄新道路。
打破僵局:憑借房本喚醒沉睡資產
坳下組的 23 宗宅基地,一度是村民心中 “捧著金飯碗卻挨餓” 的無奈癥結。隨著武功山旅游業日益火爆,村集體率先在宅基地改革方面大膽嘗試:將 6 處閑置房屋統一流轉,邀請專業團隊精心打造精品民宿群。
村民周建平一邊擦拭著客房玻璃,一邊滿臉笑意地說道:“老屋租給合作社后,每年有 5000 元的保底收入,我在民宿做保潔每個月還能掙 2000 元?!?那笑容比窗外灑入的陽光還要燦爛。
更大的變革體現在整村運營模式上。坳下組 14 棟房屋以 “保底 + 分紅” 的形式整體交給運營公司,村集體每年增收超 20 萬元,去年的分紅讓每戶平均收入又增加了三成。
這種把房屋轉變為資產、讓農民成為股東的創新模式,迅速在麻田鎮得到推廣。大江邊村借助景區門戶的優越位置,將農房改造與滑草、越野等體驗項目相結合,一同開發。
村支書劉志剛指著新建成的民宿群介紹道:“旅游旺季時,民宿一房難求,村民不僅能拿到租金、賺取薪金,還能分得股金,日子越過越紅火,腰包越來越鼓?!?/p>
共生共榮:多元業態點燃美麗經濟
漫步在東江村的青石板路上,空氣中彌漫著咖啡館飄出的咖啡豆研磨香氣,非遺工坊里扎染的藍布在微風中輕輕飄動。
村民王秀蘭把自家小院改造成稻田餐廳,游客在此既能品嘗到柴火灶烹制的地道農家菜,又能親身參與插秧、割稻等農事體驗。她擦拭著圍裙,笑著說:“城里人就喜歡這種鄉村體驗!”
“民宿 +” 的多元業態,成功將原本閑置的冷資產轉化為熱門產業。在宅基地改革示范點,多樣化的合作模式隨處可見:有的農戶把房屋委托給專業團隊運營,坐享收益;有的以房屋折算成股份,參與分紅;還有的自行改造后加入合作社統一運營。
景區農業農村水利局副局長譚相京算了一筆賬:“閑置農房盤活后,平均每戶每年增收超萬元,村集體增收 30 萬元,實現了從‘民房到客房、村莊到景區’的華麗轉變。”
攜手共贏:政策扶持助力希望田野
“政府每平方米補貼 50 元,我家老宅改造沒花自己一分錢!” 在東江村村民陳水生的 “山居小筑” 里,原木色的露臺正對著壯麗云海,已成為網紅打卡熱門地點。
為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鎮村三級聯合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設立專項獎補資金,提供低息貸款,組織設計師免費為村民提供改造方案。
更貼心的服務體現在細微之處。麻田鎮成立民宿管家培訓中心,手把手教村民學習插花、練習茶藝;景區搭建智慧平臺,將分散的民宿整合起來統一推廣;定期舉辦鄉創沙龍,讓老農戶和年輕創客交流思想,碰撞出創新火花。
譚相京站在村口的千年古樟下,看著絡繹不絕的游客,自豪地說:“現在村里回來了 30 多個年輕人,有的開民宿,有的做直播,冷清的山村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p>
夕陽西下,坳下組的民宿燈火漸次亮起,星星點點。村民服務中心里,新一輪的民宿主理人培訓課程剛剛開始。正如譚相京所言:“我們探索的,不只是盤活農房的方法,更是要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百姓幸福生活的堅實依靠?!?/p>
武功山腳下,一棟棟煥然一新的農房宛如被春風吹拂而蘇醒的種子,在共同富裕的肥沃土壤中,孕育著無限的發展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