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州窯的龍窯前觸摸千年瓷韻,在井岡山的杜鵑花海中聆聽紅色回響,在武功山的云海之巔感受自然偉力,在田侯路的美食街嘗遍廬陵風味——吉安的魅力,在于它從不刻意迎合“網紅”標簽,卻在守護市井本真的過程中,自然生長為城市文旅的“長紅”樣本。今年“五一”期間,吉安這座老城通過一系列沉浸式、年輕化、體驗型活動,讓歷史底蘊與現代活力碰撞出耀眼火花。

1
文化挖掘:
從“歷史典籍”到“價值轉化”的文化符號
老城文旅的首要命題,是如何讓厚重的歷史文化從“高冷”走向“親民”。吉安的破題之策,在于將文化符號轉化為可參與的價值體驗。以紅色文化為例,井岡山摒棄了傳統紀念館的“展板式”呈現,轉而打造“沉浸式思政課堂”:游客在黃洋界實景中重走挑糧小道,在大井舊居朗誦詩詞,賡續紅色血脈。通過肢體記憶與情感共鳴,讓革命歷史從書本中“走”出來,以更加生動、鮮活的方式呈現在游客面前,在游客心中“活”起來。這種“去說教化”的轉化思維,同樣體現在吉州窯的“宋潮文化季”,將陶瓷工藝拆解為拉坯體驗等互動環節,游客不再是旁觀者,而是成為宋代匠人精神的“繼承者”。
真正的文化認同,始于參與感。吉安五一期間用實踐證明,當游客能在孔廟“金榜題名”儀式中觸摸科舉文化的儀式感,在安福非遺工坊親手制作木雕時,文化便完成了從“他者敘事”到“自我體驗”的價值重構。
2
體驗創新:
從“單向輸出”到“雙向互動”的場景再造
吉安在這次“五一”期間,精準捕捉不同客群的需求,打造“分層體驗生態”:針對年輕群體,武功山推出“緋紅熱戀 青春武功”系列活動,將高山草甸轉化為潮流舞臺,cos秀、樂隊演出與星空篝火晚會,讓自然景觀成為年輕人的“社交貨幣”,吉安后河·夢回廬陵景區開展吉安市“青年生活藝術周”活動,通過各式青年趣味主題活動,融入演藝、互動、打卡、美食等多種體驗,打造松弛躺平式假期;面對親子家庭,遂川桃園梯田的“開犁儀式+田園音樂會”,將農耕文化轉化為可觸摸的農事體驗,孩子在泥田摸魚、家長在稻間聽琴,實現“寓教于樂”的場景閉環;對于文化愛好者,釣源古村的國際鄉村藝術周,以宋風市集、非遺手作構建“慢體驗”空間,滿足深度文化消費需求。
更值得關注的是“時間維度”的突破。傳統景區依賴日間觀光,而吉安將夜間經濟與文化體驗深度融合:武功山的夜間星空展演秀,以天地為劇場,將K-pop舞蹈與煙花秀植入自然景觀,創造“白天登山、夜晚狂歡”的全天候體驗;能仁巷歷史街區的“非遺劇游”,通過夜間劇本殺、市集夜市,讓古老街巷從“路過打卡”變為“沉浸停留”。這是對文旅消費需求的精準解構——游客需要的不僅是“到此一游”,更是“值得回味”的獨特經歷。
3
傳播策略:
從“流量依賴”到“內容共生”的思維升級
井岡山的“紅歌擂臺賽”,巧妙將游客轉化為傳播主體:參與者通過演唱紅歌贏取景區權益,其現場視頻在抖音、朋友圈自發傳播,形成“素人即主播”的裂變效應;武功山則利用“人從眾”的火爆場景,讓其成為大家的“夢中情山”和“小”目標,對游客拍攝的照片和視頻進行包裝,反向強化景區的“網紅屬性”,登上美團、抖音等多平臺TOP1,實現“現象即內容”的傳播邏輯。
這種傳播的底層邏輯,是讓游客在游玩過程中沉浸式參與其中:當游客在萬安縣田北畫村親手繪制農民畫、在吉安縣云天麓谷體驗草木扎染時,其創作成果自然成為社交媒體的優質素材。吉安的實踐證明:真正的破圈傳播,始于讓游客成為“故事的主角”。

4
主客共生:
從“景區孤島”到“城市共同體”的價值重構
老城文旅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城、文”的共生共榮。這一次吉安的探索,打破了“景區與城市割裂”的傳統模式:萬安百嘉老街用一場非遺與煙火碰撞的沉浸式盛宴,帶市民和游客穿越到 “百家商鋪共聚,千戶商賈云集” 的繁華盛景;新干的擂茶店鋪座無虛席,手工擂茶清香四溢,搭配特色小吃,市民和游客在此與家人朋友談天說地,享受悠閑時光;峽江的“文明集市”,將非遺展示、健康義診、本土美食融為一體,市民與游客共享公共空間,讓景區成為“本地人常來、外地人向往”的城市客廳;青原渼陂古村的“知青歲月穿越”活動,不僅吸引游客參與,更激活了本地居民對鄉土文化的認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這背后是對“文旅價值”的重新定義:文旅不應是“割韭菜”的短期生意,而應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長期投資。當井岡山的紅色研學基地培養出一批批“小紅軍講解員”,當吉州窯的陶瓷體驗帶動周邊文創產業發展,文旅便成為激活城市經濟、凝聚文化認同的引擎。這種“主客共享”的理念,讓老城文旅超越了簡單的消費場景,成為城市形象的“立體名片”。
這個夏天,不妨走進這片承載著江西靈魂的土地:清晨,在永和鎮來一碗豆腐腦配白糖糕;午后,于吉州窯的大師工坊里親手制作木葉天目盞;夜晚,坐在后河游船甲板上看千年廬陵。廬陵煙火的故事,藏在每一塊窯變釉瓷的紋路里,每一聲親切的鄉音中,更在新舊交織的無限可能中。
該篇文章來源:吉安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