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AN CHA






在吉州窯
遇見點茶

非
遺


吉安文旅大使歐陽娜娜最近走進吉州窯,在非遺傳承人吳雙伶的指導下,嘗試用茶筅擊拂茶湯。當細膩的茶沫在黑釉盞中漸漸堆積,最終繪下一個溫潤的「安」字。這份從宋代延續至今的風雅,也由此被更多人看見。其實,點茶不僅是一次特別的體驗,更是藏在吉州窯窯火里的千年密碼,等待我們細細探尋。
/
壹
/
點茶技藝的千年密碼
點茶始于唐,盛于宋,是宋代文人 "四般閑事"(點茶、焚香、插花、掛畫)的核心雅趣。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詳述的 "七湯點茶法",在吉州窯的黑釉瓷盞中找到了最佳載體。不同于福建建盞的粗獷,吉州窯專為點茶設計的連體帶托黑釉盞,盞托弧度契合手腕發力,盞壁斜度便于茶沫堆積,釉面天然形成的兔毫紋、木葉紋,更與雪白茶湯相映成趣,宛如一幅流動的水墨小品。


/
貳
/
七湯擊拂中的哲學思辨
吉州點茶的五道工序、七湯技法,每一環節都暗含東方哲學智慧。從精選遂川 “狗牯腦” 茶青,經三蒸三曬制成 “浮如細雪” 的茶粉,到以沸水 “環注盞心”,用竹制茶筅分七次注水擊拂,整個過程宛如一場與天地對話的儀式。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詳述的 “七湯點茶法”,在吉州匠人手中得到了完美詮釋:調膏如釀瓊漿,初湯若疏星皎月,再湯似銀河瀉地,至第七湯時,茶湯 “雪沫乳花” 翻涌,達到 “盞面如積雪,咬盞不墜” 的境界。這看似簡單的注水、擊拂動作,實則講究 “手輕筅重,指繞腕旋”,需經千次練習方能掌握力道與節奏的平衡,暗合《周易》“剛柔并濟” 的哲學思想。


/
叁
/
千年文脈的當代回響
吉州點茶不僅是歷史的遺存,更是活著的文化基因。在吉州窯古茶瓷博物館,非遺傳承人展示的 “分茶” 絕技令人稱奇 —— 他們以茶膏為墨,在茶湯表面勾勒出花鳥魚蟲,將陸游筆下 “晴窗細乳戲分茶” 的雅趣重現世間。這種技藝的活態傳承,讓千年文化不再停留于典籍之中。
從蘇軾與黃庭堅在吉州清都觀留下的茶詩,到如今吉州點茶入選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項技藝始終與時代同頻。近年來,吉州點茶走出國門,亮相俄羅斯圣彼得堡 “一帶一路” 文旅峰會、法國盧浮宮非遺主題展等國際舞臺,從器物展示走向文化解碼,向世界講述中國茶文化的深厚底蘊。

當我們捧起一只吉州窯黑釉盞,擊拂出如雪茶沫時,觸摸到的不僅是千年窯火的溫度,更是廬陵文化 “崇文尚禮” 的精神脈絡。這盞穿越時空的茶湯,用最溫柔的方式提醒我們:真正的文化傳承,不在遙遠的過去,而在當下每一次真誠的品味與探索中。


分享

收藏


在看
該篇文章來源:吉安文旅